视频会议是实体会议的替代方案,虽然方便,但也伴随它独有的安全风险,记者必须多加留意。无国界记者(RSF)邀请数字安全专家 Bence Kócsi 就主流视频会议平台撰写系列文章,逐一说明记者应注意的风险,还有可用来自我保护的工具。
对记者来说,当消息来源的行动和结社自由受限时,视频会议也许是比实体会面更实用、安全的替代方案。这样的替代方案虽然降低了实体上的风险,却也为所有与会者带来新的安全风险。开发者再怎么努力,还是不会存在百分之百安全的视频会议平台,使用者也必须懂得安全使用才能互相保护。
视频会议常见的风险
- 不小心被看到私底下的样子。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忘记或没意识到镜头和麦克风正开着,结果私底下的言行都被曝光。
- 会议被偷录。骇客可能会想办法钻平台安全漏洞进入会议并录下内容。平台本身的安全机制再怎么完善,也无法完全防止与会者偷偷录音或录影。就算是经过所有与会者同意录下的会议影音,也有可能外泄、被偷或不小心外流。
- 不速之客潜入会议。大部分的视频会议只要有连结就能参加。一旦会议连结或密码外流到非受邀者手中,这些不速之客就能干扰或监控会议。过去曾有重要政府会议被人用这种手法入侵的案例。当与会者人数众多,或有人出于安全考量刻意遮住脸或声音,主办方很难一一辨认对方是否为未受邀者。
一般安全建议
- 镜头和麦克风没用的时候一定要关闭。虽然笔记型电脑或平板电脑内建的镜头和麦克风可以透过系统设定关闭,但用胶带贴住镜头或用外接式镜头和麦克风安全上更有保障。
- 非必要不使用镜头或麦克风。如果会议涉及机密或敏感信息,与会者应关闭镜头并尽量少用麦克风,改用安全的文字聊天功能沟通,以降低不小心外泄私人信息的风险,同时减少在录影中被辨识出身分的可能。
- 用虚拟或低鉴别度的背景。如果会议中必须打开镜头,记者应使用平台预设的虚拟背景或模糊背景,尽量避免透露自身所在位置。
- 假设会议不安全。任何视频会议都可能被录下或被潜入,所以记者不应在会议中说或做任何不想被公开的事。尽可能用更安全的方式传达敏感信息。
- 确实确认每位与会者的身份。就算是大型会议或有匿名需求的会议,也必须确认每位与会者都确实受邀,而且身份无误。
本系列文章将深入解析三个常用视频会议平台的安全细节:
→ 阅读第二章:Zoom
→ 阅读第三章:Google Meet
Bence Kócsi 为资深自由编辑、作家、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信息安全、科技、历史语言学、政治、医学。